在中國服裝行業(yè),將影響向世界時尚領域蔓延的努力從來也不曾停止。但是,我們是否做出了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服裝?是否做出了能代表中國的品牌?是否真的在世界時尚領域占有一席之地?面對這些問題,我們底氣不足。因為沒有“民族的”,所以我們無法成為“世界的”。因此,我們必須花更大力氣去挖掘“民族的”。于是,我們聽到了“中國概念”這樣的字眼。
“中國概念”,既有中國也含世界,既有歷史也含當代。這已經得到中國服裝行業(yè)的普遍認可。但是,知道是一回事,做到又是另一回事。所以,肯定、否定、質疑等各種聲音此起彼伏。尤其是當奧運臨近,中國各種推廣活動在國外舉行時,國外媒體對此的關注和討論也多了起來。此情此景,中國服裝行業(yè)該做怎樣的思考和行動?這,無論對于想走出去的企業(yè),還是專注于國內的企業(yè);無論是對于強調中國性的企業(yè),還是張揚國際化的企業(yè),無疑都是值得關注的。因為國際時尚話語權還被西方掌握著,因為消費者還在跟隨西方的流行腳步,因為中國永遠是中國服裝企業(yè)生存和發(fā)展的根基,因為“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”。
在時尚領域,概念的提出早已司空見慣。有的概念的提出是有理有據、眾望所歸,而有的則只是有虛無實、一個空殼而已。扒開概念本身,再也找不到其他內容。
中國概念的提出,更多的是源于對設計上的思考。所以,很多人是從設計的角度去理解中國概念的。這是最常接觸到的一個層面。而一些企業(yè)家和研究人士,則透過設計,開始將其向品牌、產業(yè)的層面去延伸,這就是中國概念的第二個層面。
中國概念,并非一個公益概念,而是一個商業(yè)概念。所以,對于設計師和品牌企業(yè)來說,空有熱情是絕對不行的,必須踏踏實實地站在有消費者需求的市場土地上。
當很多評論一提到中國服裝,就想到抄襲模仿時,設計師心痛、品牌心痛、產業(yè)心痛。洪肇設說:“只有做中國概念,才是企業(yè)基業(yè)常青的突破口;作為企業(yè),求得生存與發(fā)展是根本出發(fā)點,做秀是不務實的!
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。雖然中國服裝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引用一直存在,雖然中式服裝早已在做,但正如Caravaggi所言:“那些用了傳統(tǒng)符號的服裝,不能算中國概念。在主要城市的主要商場,還很難看到真正意義上有中國概念的服裝品牌!彼裕趺醋鲋袊拍,成了設計師、品牌和整個產業(yè)業(yè)面臨的重大挑戰(zhàn)。
千萬不要以為中國概念是以“神”為中心的,我們就可以憑感覺操作;不要以為我們是中國人、生長在中國土地上,就必定對中國概念有天生的認知。當“中國設計師和品牌對中國概念的運用沒有外國的好”的批評聲傳來時,我們能做的、必須做的,就是更專業(yè)、更深入地研究中國概念所依存的歷史、工藝、款式、圖案、面料等等,以及現在做所需要的一系列現代操作手法,然后以一種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出來。
當中國概念不再局限于設計一個層面,那么在操作的過程中,我們也就必須從整體著眼。畢竟,設計是要服從于一個品牌的,而品牌也要服從于一個產業(yè)。正如夏華所言,中國概念應該滲透到產業(yè)、品牌的整體規(guī)劃中。
有國外記者在看了“China Design Now”(創(chuàng)意中國)展時提出,希望能看到真正的中國人在用的產品的展示,而不是一些概念化、表面化的表達。
即使消費者對中國概念的服裝有需求,具體到不同地域、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、具體每個消費者,他們的需求無疑是存在諸多區(qū)別的。不了解市場,我們就無法有針對性地做中國概念。
中西合璧的提法和做法,早已不新鮮。王曉琳介紹,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,她就是發(fā)現了中西合璧的創(chuàng)意之處,才推出了有中國文化特征的木真了?“當時,大家都在模仿歐洲,市場沒有這種東西,我就把中式元素融入時尚流行中。這樣做,其實也是從人的基本審美出發(fā)的結果。”但是現在,我們對中西合璧的認識和做法似乎仍不盡如人意,仍然需要敲打。
中國概念剛起步,操之過急不行,拖拖拉拉也不行,因此,度的把握很重要。
為了保證長遠發(fā)展,為了尊重市場現狀,依文、歐迪芬、木真了等品牌都把中國概念的服裝限制在一個比較小的范圍內。當有國外媒體指出“中國缺少的不是有靈感和創(chuàng)意的設計師,而是一種整體的能激發(fā)創(chuàng)意的環(huán)境”時,我們也需要拷問一下我們的創(chuàng)意環(huán)境。
在做中國概念的路上,消費者的沒有信心,設計師的沒有信心......都要我們一一去克服。
所以,請記住Caravaggi的話:“意大利服裝的話語權,也是靠我們自己不斷努力贏得世界認可的。只有得到世界的認可,才會有話語權!币虼,我們必須有信心,然后努力!
設計師王巍在接受國外媒體采訪時曾指出,他的年齡和經歷都還不足以充分地理解中國文化、表現中國精神,“當我40或50歲時,可能我會更自信地去表達中國精神”。難道,我們年輕的設計師、品牌乃至我們的產業(yè),還需要等待?
總之,我們今天提出中國概念,做中國概念,絕對不是為了尋求一時的流行,不是讓中國甚至世界刮起一股中國風,彰顯中國一時的威風;而是從產業(yè)發(fā)展、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長遠去考慮,為中國服裝品牌、中國服裝產業(yè)尋找自己的根基和特色。
-- 來源:華衣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