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把大剪刀、一把木尺、一臺縫紉機,伴隨著張老太太走了42個春秋。18歲學習裁縫,40歲舉家遷到宜賓,今年60歲的張老太太談起服裝的變遷,滔滔不絕,讓記者從另一個側面感受到祖國60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。
50年代穿粗麻布衣服
張老太太叫張順芬,生于1949年8月21日,江安縣紅橋鎮(zhèn)人,現住在宜賓城區(qū)南岸航天路。
張順芬看上去精神矍鑠,思維敏捷,只是由于多年挑燈做縫紉,眼睛已不太好了,看東西得戴上老花鏡才行。“不過沒關系,托共產黨的福,我們趕上好時代,現在,我這老太婆不愁吃不愁穿,享清福。”張老太太喜滋滋地說。
在張老太太童年記憶中,人們在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,婦女穿旗袍,男子一般穿中式對襟短衣、長褲,那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粗棉布、麻布。而“列寧裝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極為流行,樣式為西裝開領,雙排扣,腰中間束一根布帶。“上個世紀50年代的人崇尚勞動光榮,年輕姑娘流行穿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,而在中山裝的右上衣口袋里插上一支或兩支鋼筆,則是著裝者有知識、有文化的象征。”
六七十年代穿的確良
到了60年代初期,人們買服裝、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!澳莻時候,由于布料限量供應,每人一年只有一尺幾寸的供應量,而且需要憑借‘布證’去購買。一家人只能在過年的時候,把每個人的供應量拼湊起來做衣服。就這樣也只能做一件左右,由于孩子較多,通常都是大孩子穿不了再給小孩子穿。同時衣服的款式顏色也單一,就是藏青色的對襟襯衫和中山裝,而灰、黑、藍色是當時街頭的主流色。”張老太太回憶說。
“到了70年代,的確良成了那個年代的時髦布料,婦女們都流行用的確良打襯衣,而青少年喜歡身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,頭戴草綠色軍帽,肩挎草綠色書包,這一身打扮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有派頭的了。不過那時人們還是很樸素的……”張老太太說。
八九十年代買衣服穿
改革開放以后,宜賓人的服飾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市場上全棉的、化纖的、毛料的布料應有盡有,顏色也五彩繽紛。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,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成五顏六色,款式也開始多起來,到了80年代,穿喇叭褲、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最愛。
90年代,穿衣打扮開始講求個性和多變,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少,買時髦衣服穿的人越來越多,各種款式、顏色的時裝層出不窮,讓人眼花繚亂。
21世紀服裝風起云涌
“許多像我們這個年紀的老裁縫由于跟不上潮流,不得不改做壽衣了,我年齡大了,眼睛不如從前,兒女們都勸我不要干了,反正他們養(yǎng)得起我,于是,我就不再做縫紉了,在家里帶帶孫子,享受天倫之樂!睆埨咸实匦χf。
宜賓服飾的變化,也是宜賓一部發(fā)展史的縮影。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服裝的變化,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時代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轉變。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成為時尚,再到現在已經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衣著的時尚潮流,強調個性、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了一種時尚,這就是現代人的穿著特色。
-- 來源:宜賓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