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開放30年,作為連接生產與銷售終端的咽喉產業(yè)???批發(fā)業(yè)也將近走過了30年。批發(fā)市場和批發(fā)商經歷過繁榮,也經歷過沒落。
現(xiàn)在的批發(fā)商生存狀況如何?贏利空間有多大?未來的批發(fā)業(yè)發(fā)展趨勢怎樣?帶著這些疑問,記者走訪了位于北京南三環(huán)的服裝批發(fā)市場和西四環(huán)岳各莊農貿批發(fā)市場。
早晨六點半,南三環(huán)路上還沒有堵車,木樨園商圈和大紅門商圈的各服裝批發(fā)市場門前卻已是車水馬龍,一片繁忙景象。市場外停放著各種中小型貨車,這些車是給市場內攤位供貨的,或者是前來趕早市“拿貨”的。市場內更是人潮涌動,幾乎每個買家都帶著手推車有備而來,將原本就不寬松的過道堵得水泄不通。
由于早市時間服裝批發(fā)市場內生意興隆,記者無法與攤主交談。但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在大紅門服裝城以北僅二百米的地方有一棟天雅大廈。雖然大門開著,但進出市場的人寥寥無幾。
時間:11月11日早7點
地點:木樨園天雅大廈
簡介:天雅服裝大廈地處北京木樨園環(huán)島南側500米,是一個向國際化過渡的專業(yè)性服裝品牌批發(fā)大廈?偨ㄖ娣e超過52000平方米,地上九層,地下二層,共設有800余個精品商鋪。
位于大紅門服裝商圈中心地帶,天雅大廈卻與傳統(tǒng)的服裝批發(fā)市場截然不同。自從開業(yè)那天起,天雅就定位為“品牌服裝晉升的舞臺”。走進天雅,寬敞明亮的精裝店鋪和輕巧淡雅的輕音樂讓人感覺耳目一新。
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家店鋪在上貨,上貨的數(shù)量并不大。店主都在忙著記賬或是打理服裝。這種“店中店”的經營形式讓店主有更多的空間展示服裝款式,很多家店鋪的玻璃窗上都貼有“誠招全國代理商”的字樣。
在大紅門商區(qū),只有天雅和百榮批發(fā)高檔服裝。這里沒有招攬顧客的叫賣聲,也沒有討價還價的熱鬧場面,店主們紛紛在自家店內靜靜等候前來談生意的代理商。
記者與一位從事服裝批發(fā)十余年的張老板聊起來,他告訴記者:“最早的那幾年,我從南方往北京運貨,幾乎每天都是卸車、上貨、再往外批貨這樣重復著。批發(fā)市場就是走量。后來認識了一個做服裝的朋友,我就做了他的總代理,租了這個攤位。”
在天雅大廈內,像這樣從搞服裝批發(fā)的個體“倒爺”升級為品牌總代理的商戶還有很多。
記者又從一位長期經營時尚服飾的楊老板那了解到,這些國內品牌服裝主要在各大商場的“店中店”銷售。生產廠家或者總代理商在天雅大廈租下店鋪,意在洽談各地代理商,向代理商展示服裝風格,談合作方案,簽合同。
“確定合作方案以后,代理商匯款給我們,我們直接從廠家發(fā)貨給代理商。所以,在這你看不到頻繁的上貨和發(fā)貨,也沒有大量的現(xiàn)金流動。能看到的只有零星幾家代理商來我們這補貨,補貨量肯定都不大!睏罾习妩c破了商鋪店面冷清卻擁有大量訂單交易的原因。
楊老板還透露,她今年第三季度的銷售額是20萬,在整個經濟勢頭不太好的時期能有這樣的銷量,楊老板還算比較滿意。但她也同樣表示,生意越來越難做了,暫時還想不出好的對策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時間:11月11日上午9點
地點:大紅門服裝城
簡介: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是一個以經營高、中、低檔各類服裝、鞋帽和小百貨等為主的大型專業(yè)批發(fā)兼零售市場,多年來已探索出一整套適合大型服裝專業(yè)市場有效的經營管理模式。建筑面積達23萬平方米,經營商戶7000多家。
距早市結束還有一個小時,前往大紅門服裝城“拿貨”的買家依然絡繹不絕。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尤其是三層女裝區(qū)的買家特別多,這也與女裝的時尚、款式多、色彩豐富有關。每家店鋪內都堆滿了服裝。
很多家店鋪門前都有一個大門簾,門簾的用處不同于其他小商品服裝市場的“試衣間”,而是店主與大客戶談生意時掛上門簾,以便買賣雙方談價格、點貨和點錢。
每家店鋪一般都有兩三個導購員,招聘導購員的標準也與其他的服裝市場不太一樣,要求“能穿版”,也就是給自家的服裝當模特。因為來大紅門批貨的買家大多數(shù)都是個體戶,雖然個體戶的生意有大有小,但是進貨和挑貨的眼光永遠是最重要的。身材好的導購員穿上各款式服裝,效果一目了然,比衣服穿在塑料模特身上的效果好很多。
早市10點結束,在眾商家匆忙收攤時,記者跟一位姓孟的老板交談,了解到一些情況。這家店鋪的貨全是一水的女式棉服,孟老板指著其中一件短款棉服對記者說:“這個版一共四種顏色,最近半個月,每天這個版都至少走800件,算下來已經賣了超過一萬件。”
雖然,孟老板笑著不說進貨價,但也能從他得意的笑容和話語中體會,“這個版”讓他賺了不少錢。
當記者問及他是否擁有固定的客戶群時,孟老板收回了笑容,感慨地說:“不像以前了,今年能賣成現(xiàn)在這樣就不錯了。很多以前的老客戶都改行了,現(xiàn)在不太興固定客戶。來拿貨的人主要是看貨的質量、談價錢,合適就買。”
沒有固定的客戶就沒有穩(wěn)定的銷量?磥恚瑐鹘y(tǒng)服裝批發(fā)也開始愁客源了。
而在另一家掛著“羽絨服專賣”招牌的店鋪里,老板卻一籌莫展,冷淡的生意讓她怪罪起一年比一年熱的暖冬。不得不承認,近幾年,女士皮衣和棉衣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,無論從顏色、款式還是價格來看,羽絨服都不占優(yōu)勢。
這位老板還感嘆:“有什么辦法,做了十多年羽絨服,突然改做其他服飾太不現(xiàn)實了,沒有信心,F(xiàn)在只能是接著賣羽絨服,能賣多少就賣多少。”
“今年的生意太難做了。本以為借著奧運會的光我們也能火一把呢,誰能猜到弄成現(xiàn)在這個局面。除了早晨那會有些個體商戶來批貨,一整天都沒什么人。個體商戶也比從前少了很多,他們不賺錢就不干了。”
就在記者與李老板聊天的半個小時里,沒有一個人來問價錢。旁邊和對面的幾家攤位也沒有交易。這些批發(fā)商的“冬天”確實不好過。
每遇到瓶頸,就有些批發(fā)商改變經營思路,進行轉型。轉型成功的批發(fā)商將一如既往的風光,轉型不成功或者艱苦守候的批發(fā)商只能眼看著利潤越來越薄。
-- 來源:中華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