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的消費者對于哪些是外貿服裝、哪些不是外貿服裝卻難以確定,既無標準可尋又缺乏足夠的相關知識,這就使得外貿服裝市場魚龍混雜、真假難辨。
在北京安定門到北新橋這段不足兩公里的路上,各種服裝小店近25家,而打出外貿服裝招牌或宣傳字樣的就有近20家。這些服裝里最多的是T恤衫、套頭衫、線衣、牛仔褲,其商標和標牌大多是英文的,也有日文和韓文的,但幾乎都沒有中文標識,有的甚至干脆就沒有商標和標牌。這里的品牌除萬福路、ESprit外大多沒聽說過,貨品也難以稱得上物美價廉。線衣、牛仔褲大多100~200元,鞋子、皮包價格更高。
在以高檔外貿貨享譽京城白領中的日壇商務樓里,各種外貿店近50家,迪奧、范思哲、普拉達這樣的世界頂級服裝名牌皮包、皮鞋隨處可見。一位開店的朋友告訴筆者,這里服裝大多是仿制品,有的老板是從廣州、深圳等服裝批發(fā)市場挑來的衣服,換個外文假商標,有的甚至就是從動物園批發(fā)市場挑來的,真的外貿貨很少。
北京服裝進出口公司一位業(yè)務人員介紹,外貿服裝最早叫出口轉內銷貨,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產物,來料加工或訂貨加工,質量、款式都不錯。由于是因各種原因出口不成被退回來的產品,那時這種貨幾乎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,因此深受消費者青睞。
這位業(yè)務員還透露,目前外商對在華加工的服裝品牌和面料管理都非常嚴格,一批訂單商標的數量和加工服裝數基本一致。越有名的品牌商標管理越嚴格,有的甚至在貨品即將裝船離岸時,才由監(jiān)督裝船的公司代表按件發(fā)放商標,嚴格限制正品商標的數量。在面料方面,來料加工的服裝一般不會剩很多面料,即使有也是幾件、十幾件,絕不會有大量的剩余。如此看來,就不會有大量外貿服裝流向市場。
惟一的可能性就是不合格的外貿退貨,而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產品質量不過關,甚至是因為有害物質超標,外商不接受,才會有整批的外貿貨流向市場,即使這樣外商也會要求在流向市場前將商標剪掉,否則就算侵犯知識產權,如果被執(zhí)法部門查到也會沒收罰款。
據業(yè)內人士介紹,市場上許多外貿服裝的商標都是商店老板私自印制的,有的是拿著國外名牌服裝的圖片或樣品請國內的服裝廠家成批仿制,還有的是國內服裝企業(yè)做完外加工之后,再買低檔點的面料,按原來的樣板再做一批,低價批發(fā)給國內的銷售商,銷售商貼上各種假商標就流向市場。這樣的服裝在質量和衛(wèi)生方面都無法保證,和正品貨無法相提并論。
-- 來源:中國紡織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