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進入國際化市場之后,面對蜂擁而至的國際品牌,一些消費者不禁意亂神迷,對英文字母組成的標志有著篤定的崇拜。而此時的中國原創(chuàng)品牌大多剛剛度過創(chuàng)業(yè)的初期階段,尚在襁褓中的它們難以抗衡國際大牌。
在國際品牌的沖擊下,一些中國品牌“另辟蹊徑”,衍生出一種特殊的生存手段??“轉基因”品牌,即公司輾轉遠赴國外注冊,起一個優(yōu)美的外國品牌名稱,再賦予一段神奇的故事,一個“國際品牌”就此翩翩出世;但工廠依舊是國內的廠,設計師也是原有的本土設計師,可以說,其品牌運營從頭到腳都是“黃皮膚、黃面孔”。
正所謂“外來的和尚會念經(jīng)”,雖然還是從前的產品水平,但頂著洋文標志,多少就沾了一些“國際味道”,而這完全能讓一些消費者摸不著頭腦,盲目投入到“新品牌”的懷抱。由此,“轉基因”品牌快速催化了品牌的市場,帶來了短期內的優(yōu)厚利潤回報及品牌追隨度。
然而,建立在這種“泡沫市場”基礎之上的“轉基因”品牌真的就此贏得了消費者的心嗎?
在創(chuàng)牌時期,“轉基因”品牌確實能夠短、平、快地拿下大部分市場,比起帶著“土腥味”的中國原創(chuàng)品牌,它們更容易贏得消費者的青睞。
但問題是,假若只是頂著國際品牌的名稱,而沒有國際水準的設計、生產能力與之相匹配,長此以往,難免會讓消費者喪失興趣。更嚴重的后果是,在這個信息化社會,市場的日益透明化遲早會暴露出“轉基因”品牌的“混血”身份。而消費者一旦感覺受到愚弄,伴隨而來的肯定就是對品牌崇拜的破滅,從而迅速摧毀“轉基因”品牌前期占據(jù)的市場份額。
相比“轉基因”品牌的快速進入,“純有機”的中國原創(chuàng)品牌的建立無疑是艱難的???沒有大師的旗號,沒有百年的歷史沉淀……
-- 來源:中華服裝網(wǎng)